当山西杏花村汾酒(集团)公司、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贵明,将股份公司总经理的帅印交给45岁的郭双威时,郭掂出了此中的分量:他明白,在“股份有限公司”前冠以“杏花村汾酒厂”,这一股份制企业极为罕见的命名方式,寄寓着要保护与发展历史名牌与民族工业精粹的殷切希望;他明白,产品即是商品、名牌自有市场的扭曲现象已一去不返。由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过度是,企业由单一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历史嬗变;
他明白,在继承与发展汾酒厂生产管理那十八般武艺的前提下,拓展市场,执行董事长制定的新的营销战略,是股份公司的法务之急。
常贵明言简意赅地告诉部下:以不变应万变、以变应不变、不变中求变。
变的是市场,不变的是质量;变的是营销手段,不变的是千古名牌;变的是产品形象,不变的是天生丽质;变的是酒精含量,不变的是国色天香;变的是企业制度,不变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……
市场潮涌,时不我待。仅仅动作半年的股份公司,在市场营销方面开拓奋进,让人产生一种跨世纪的感觉。
市场需要什么,就生产什么。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,汾酒一直是烈性酒的代名词。为适应“上帝”口味的变化,汾酒家族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。

度数:一降再降。500多名科技人员日夜攻关,已将汾酒酒精含量由65度降至60度、53度、48度、28度汾酒已研制成功,且降度不降质;
品种:百花齐放。已由“老白汾”的一统天下向竹叶青酒、白玉汾酒、玫瑰汾酒多品种协调发展转变。此外,调味酒、矿泉水与葡萄酒等新品种也在抓紧开发。调味酒市场前景极为广阔;
档次;高成低就。大众型与豪华型并举,提高产品附加值,使汾酒既上得了天堂。又下得了百姓饭桌。
1994年6月7日至13日,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亚太精品博览会上,“汾酒家族”的崭新面目引起了轰动。白酒、配制酒、果露酒等13个品种、6个系列、8种规格的“汾酒全家福”一齐登台亮相,全新的汾酒形象通过新闻媒介映入亿万消费者的脑海。
市场需要什么,就卖什么——一个新的营销观念已深入人心。股份公司已在全国建立起191个经销处,实行“一地一策”的灵活销售策略。股份公司90%的法人股就由这些经销处买走。这种以股份为纽带形成的“工商一家”体制,在全国尚不多见。
第 1 2 3 4 页
|